动中禅

动中禅

动中禅的巴利文是mahasati,其实应该直译作“大念禅法”,因为这套禅法的实践方式和大念处经中佛陀的教导一脉相承,由此得名:

动中禅起初由身念处入手,但它不像其他大多数禅法般通过闭目与静坐入定,而是一直打开五感自然觉知外界信息,并始终警惕过度的专注。一个重要的门槛发生在“见名色”之后,也就是传统论书所说的“名色分别智”。此时修习者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观智,有能力剥离五蕴,这时候就可以进行心念处的练习,去观念头来对治烦恼。隆波田和隆波通使用过一个比喻:人的觉性sati如猫,烦恼障碍如老鼠。猫很小的时候,你用力去对治烦恼,有可能会被烦恼拖着走。因此一开始要把精力集中在“喂猫”,就是依靠这套动作培养觉性,等觉性增强,猫变壮了,再去捉老鼠就显得很容易。

这些生动的比喻也是动中禅系统、乃至泰国林居传承的一个特点:他们不会过度依赖经典,特别是受传统论书的束缚很小。甚至有时候他们的用语都显得不那么“专业”,我师兄认为这也是他们出偏者多、成就者也多的原因。因为现在的上座部传承使用的清净道论其实已经是很后期的作品,离原始佛教时期足有一千年,书中很多观点其实和一些更早期的论书是有冲突的,过度依赖它对实修未必是一件十足的益事。另外警惕专注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觉悟,因为很多修法过度强调专注和安静,事实上容易落入一种极度黏着的定境,不利于智慧的升起。

总而言之这套禅法入门容易,可操作性强,有经典理论支持,效率颇高,非常值得推荐。另外建议学习隆波通、隆波田的教导,国内的岩松自己加入了一些东西,我的同修对此存在异议。

祝君精进。

谢邀,动中禅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在动中禅修的方法,它通过一套规律的手部动作和径行来培养觉性,觉性强大后自然照见身心五蕴生灭无常无我的实相,从而达到灭苦的目标。所谓培养觉性,就是发展一种知道自己当下正在做什么的能力。不禅修的人是一直活在自己的念头中,一天24小时都在念头中沉浮,遇到开心的事就得意忘形,遇到难过的事就消沉颓废,遇到气愤的事就怒火填胸不能自抑。这种毫无自控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动中禅从粗重容易觉知到的肢体动作来发展觉性,手动知道手动,脚动知道脚动,喝水时知道自己在喝水,走路时知道自己在走路,上厕所时知道自己在上厕所,随动觉知。通过觉知肢体的动作,觉性渐渐增长后,我们慢慢地能看到念头的动作。难过、愤怒、嫉妒等负面情绪升起后,我们不再马上陷入情绪中,我们有了自主的能力,就是我们有了选择权,我们可以选择对这些情绪说不,你们升起是你们的事,与我无关。那时,我们会产生一种虽身处逆境,内心却依旧淡然自若的心境。这就是动中禅和禅修的目的。至于这是不是一种最精进的禅修方式,我个人认为,各种禅法只是发展觉知力的方法不同,不分优劣。精进与否,与您个人有关,您练习后,觉得这个方法适合自己,练后能产生喜乐平和的心境,并愿意为了投入自己能用的最多的时间去练习,那对您来说就是最精进的禅修方法。不知道什么是禅不重要,决定要了解什么是禅并愿意为之投入时间精力去练习,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手机打字没法分段,还望见谅!

是辅助。从功能上,只有静坐是最容易进步和提高的方式。原因是,只有坐的姿势下,人体全面进入静止。走动的方式,只能做辅助,无法有效提高。时间久了还会倒退。

但是,行禅可以让禅的效果在日常中体现,成为常态。所以是辅助。

不是的.

禅修有很多方式,方法.

动禅, 是比较适合现代人的一个修法, 因为现代人. 很难静下来.

这个静不是指安静的坐那里, 而是心思静下来.

当在做着事的时候, 脑子因为有个事牵挂, 就不会胡思乱想. 就近似的接近于静了.

即将注意力放在一个地方.

禅的意义是: 一心一意做一件事.

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

“专注于当下”。

走路,你就专注于走路,感受脚步的起落,感受脚掌触地感,感受膝盖弯曲伸直,感受腹式呼吸与你走路的每一个动作的协调和节奏感,眼观八方,耳听四路,调息调身调心。循序渐进,养成习惯,形成自然的反应。

读书,你就专注于读书。

洗衣服,你就专注于洗衣服。

要注意,做事的过程中,要时刻“调身调息调心”并且“循序渐进”,“不可强求”。

不用理什么觉性之类的东西,其实发展的是觉知力。个人认为动中禅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禅修方法。推荐你学习加入默念的动中禅,就是默念动停。原本的动中禅就是有默念的。真心想学习的话还要慢慢配合学习杂阿含,相应部的经典,提高理论层次(闻思)

为动中禅站坑,礼敬隆波田尊者,礼敬台湾轶老师教我习练动中禅 简述一下经历: 两个多小时的动中禅练习,体验者感觉很自在,老师在带领的时候,告诉我们要睁着眼,自然地看向前方,也不用盘腿而坐,我们就是自然端坐在椅子上的

睁着眼睛做觉知练习,是体验者第一次这样被指导,对于他来说,很有意义,它能避免瞌睡,在过去十多年中,他所经历过的修习过的冥想静心方法,都是闭眼。

虽然这次是睁着眼睛,体验者仍然有些昏沉,昏沉也是他过去修行当中多数时候出现的障碍。

老师在我们练习完之后,问询过程中的困难疑问,体验者报告自己的昏沉,老师认为体验者是有些功底,没有接触过的禅修或冥想的初学者在开始不会遇到昏沉,并且告诉大家,动中禅过程中经常碰到的几个障碍:

比如,胸闷,晕眩、昏觉、喜悦障、知识障等等,在文末有更清析的罗列。

初次体验动中禅后,体验者发现这种方法如同老师所说:

动中禅的练习很容易把你的觉知带到生活中

体验者发现在吃饭、工作、包括在同事间的聊天中,他对自己多了一些觉知:更多地知道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者有时会意识到手在打字时手指的感觉和温度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体验者也在晚上或者早晨起床时练习一段时间,可能是个人兴趣和“功底”的关系,除了体验者一个人,其他所有的朋友没有反馈这种生活中容易“觉知”的影响,而且也没有继续习练。

不知道在学习动中禅后过了一周还是多久,有一天夜里体验者在练习动中禅的时候,经验到了“进入当下”,此时此刻“ 我在” 的喜悦:

我此时此刻在这里,我有权利享受这个当下,不需要做了什么,或完成了什么…… ———————————————————— 以上是我书中的片段记述,现在有带领公益小组,有兴趣的朋友可加我。 我是《存在的觉醒:也许你已经在路上了》的作者,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本来就有的“存在感”,找到存在感并联结它,你就能联结自我、情绪与潜能,为你的自我接纳找到不可逆的基石。祝你醒来。

岩松老师的文章观点是非常好,他的动作可以不接受但他的观点和文章一定要琢磨,都是见性人写出来的。如果有大乘佛教理论很易明白他的一些观点。

个人认为,适合自己的禅修方法就是最好的。我的判断标准是:能够让自己一直坚持下去,通过练习烦恼逐渐减少。我只参加过岩松老师的禅修班,只练习原地径行,坚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