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闻报道,2018年的4月12日,针对叙利亚化武袭击事件,英国首相拟于当地时间12日召集“战时内阁”,准备加入打击叙利亚政府的美、英、法三国的联合军事行动中。
“战时内阁”,指的是一些国家在战时而组成的内阁,成员大多是由各个政党的少数重要人物担任。英国就在一战和二战中都有成立“战时内阁”,而战争期间的“战时内阁”就是英国的最高军政领导机构。其中,一战的“战时内阁”是在1916年的12月组成的,内阁包含了三名保守党与自由党、工党各一名,共五人。二战的“战时内阁”于1939年战争爆发后成立的一直持续到1945年7丘吉尔下台后而终止。“战时内阁”一般决定关于战争的一切重大问题,包括战略方针的确定、组织调动战时的经济、人力与物力以及其他地区的防御和武装力量的建设。但是,“战时内阁”不会干涉军事行动,如果遇到意见分歧则会召开战时内阁的国防委员会会议进行协商讨论。
至于说“眼镜蛇会议”,则一般指的是英国政府在面临国家及地区重大安全问题或者是紧急事务时召开的会议,通常是会议是由首相主持召开。而“眼镜蛇”这个代称则来源于会议召开的地点“Cabinet Office Briefing Room A”,而其大写英文缩写COBRA在英语中正好是眼镜蛇的意思,因此而得名“眼镜蛇会议”。“眼镜蛇会议”通常只在非常极端的状况下才会召开。目前共召开了12次,最近的一次是在2017年5月22日英国曼彻斯特体育场发生的恐怖袭击后的第二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主持主持召开的。

作者:赵俊峰
美国在地中海调兵遣将准备对叙利亚大打出手,英国也急于参加进来。就在特朗普还在犹豫的时候,而英国却显得急不可耐,恨不能马上发起针对叙利亚的军事行动。4月12日,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召开了一次特别内阁会议,宣布将当下的内阁确定为“战时内阁”。
所谓的“战时内阁”是有些国家在战争中为了更有效率的决定一些重大问题而组成的内阁,一般由各个政党的重要人物组成。英国在一战、二战中都有成立战时内阁的先例,“战时内阁”负责决定关于战争中的一切重大问题,包括战略方针、战时的经济、人力与物力的调配等等。

特雷莎·梅急于召集“战时内阁”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简化英国的参与打击叙利亚的程序,通常情况下,英国在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之前,在内阁批准后数小时才能进入议会讨论程序,经过议会的讨论才能付诸实施,这样的话极有可能支持和反对的双方相持不下,迟迟拿不到动武的授权贻误战机,而“战时内阁”能够绕开议会的批准直接决定参战行动。
特雷莎·梅强调了两点,一是由“战时内阁”直接批准英国加入与美国和法国的军事行动中,打击所谓叙利亚政府的“化武设施”;二是将相关行动为“紧急”内容,以特事特办的方式来快速行动阻止叙利亚境内“再次出现化武攻击”事件,这样既避免叙利亚境内出现新的人道主义危机,也避免英国政界出现无休止的争吵。

其实形势远没到英国召集战时内阁的程度,英国国内也有很多反对的声音,一些朝野议员认为,无论如何都应该在任何军事行动都应由下议院讨论和批准。此举使英国政府成了不受限制的脱缰野马。
根据报道,为了做好军事打击叙利亚的准备,英国在12日成立了战时内阁。成立战时内阁很显然就是一个发动战争的危险信号,说明英国已经铁了心要与美国一起攻打叙利亚了。其实英国成立战时内阁是一种比较高规格的战争信号,但很显然这不是仅仅针对叙利亚,因为叙利亚用不着英国费这么大周折。很显然,英国这次军事打击就是奔俄罗斯去的,因为其前期利用俄双面间谍事件怒怼俄罗斯碰了一鼻子灰,这次要挽回颜面。

熟悉英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战时内阁是大战期间英国的最高军政领导机构,具备直接发动战争的权利,而不用经过议会批准。这也就是说,战时内阁可以伴随美军随时发动针对叙利亚的军事打击行动,不用再向议会通报。很显然,这个转门为大仗而准备的临时内阁具有很明显的战争信号。英国曾经在多次的大的战争期间或前夕筹建了战时内阁。这个战时内阁具有极大的权利,几乎可以决定战争期间的所有重大事项。当然英国组建战时内阁主要也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程序,便于军事行动展开。

眼镜蛇会议其实就是媒体记者的娱乐性俗称,本来就是内阁办公室会议室,因为其英文缩写与眼镜蛇很像,所以媒体记者便把这个会议叫作了眼镜蛇会议。通常情况下只有特别重大的事件,英国首相才会在这里开会。英国首相此次高调举行眼镜蛇会议,其实也是一种示威行为,就是直接向外界透露,英国准备发动战争了,也就是军事打击叙利亚。

英国奉行议会内阁制政体,内阁是最高行政决策机构。常态下的内阁包括首相及各部大臣、枢密院长、掌玺大臣、下院领袖、大法官等人,通常规模在20人以上,通过每周例会议决重大政策议题,对议会下院承担集体责任。
在战争状态下,这样的常规内阁运作模式会遇到决策低效的掣肘,因而首相会挑选少数内阁核心成员(通常在5-7人)组成“内内阁”以议决与战事有关决策。其人员组成并无定制,完全依首相相机安排,通常会囊括最重要的常规内阁阁员,如枢密院长、掌玺大臣、陆、海、空军大臣(或国防大臣)、外交大臣、财政大臣、内政大臣等。

历史上出现过五次战时内阁:
劳合乔治战时内阁(1916-1919年)
张伯伦战时内阁(1939-1940年)
丘吉尔战时内阁(1940-1945年)
撒切尔战时内阁(1982年)
梅杰战时内阁(1991年)
其中,劳合乔治、张伯伦、丘吉尔战时内阁都是将反对党囊括在内的联合政府,丘吉尔战时内阁初创的五名成员里,包括来自工党的艾德礼和格林伍德,以及保守党内的对头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这说明在大战背景下,战时内阁的设置具有搁置党争凝聚人心的考虑。与此相比,撒切尔夫人和梅杰的战时内阁所处理的皆为小规模局部战争,因而只是其全体内阁的“微缩版”,由清一色的保守党人士组成。

战时内阁的地位和权力
战时内阁并不是内阁的分委会,而是在战时部分或全部地替代内阁地位的组织,因此其决策具有完全相当于常规内阁的效力,不须由后者追认。(至于在战时内阁存在的状态下,常规内阁是否依然运作,尚未找到明确的资料佐证。)
从规范意义上说,战时内阁的设立并不意味着改变议会问责制,它仍需对议会下院负责。然而,由于英国的西敏寺体制下,“议会问责”实质上是经由反对党对政府的质询实现的,所以在联合政府的模式下,反对党领袖受邀入阁,则“议会问责”形同虚设,这使得战时内阁的实质性权力大于常态内阁。
战时内阁并不一定囊括所有重要阁员,例如,丘吉尔和撒切尔战时内阁都没有囊括位高权重的财政大臣,以避战争决策受到来自财政的掣肘。劳合乔治战时内阁几经重组始终未将外交大臣揽入。由于首相可以任意挑选入阁名单,这使得他在战时内阁中的主导地位相比于常态内阁下受到更少制约。

据丘吉尔和撒切尔夫人回忆录记述,战时内阁会议频次明显高于常规内阁会议,往往一周举行数次。并强化保密措施。丘吉尔战时内阁的会址不在首相官邸唐宁街十号的内阁会议室,而是位于伦敦白厅的地下掩体内。其他战时内阁会址则不详。(NT)
“战时内阁”是指战争期间或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期由英国执政党的少数当权人物所组成的内阁,其组建的目的是掌握一切大权以便集中全力进行战争或应对困难局面,所以其权力是很大的。 至于有多大,必须要结合特定时期的历史来看,因“战时内阁”有时是由两党(或三党)联合而成,故又称为“联合内阁”或“国民内阁”。 1916年12月,为应付第一次世界大战,保守党、联合自由党和工党组成了“战时内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集中全部力量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的“轴心国”集团,英国首相丘吉尔于1940年5月10日组成“战时内阁”。最近的一次“战时内阁”是1982年4月英国与阿根廷因福克兰群岛,即马尔维纳斯群岛的归属权问题发生武装冲突后组成的。该“战时内阁”包括当时的首相保守党人撒切尔夫人、内政大臣、外交大臣、国防大臣、财政大臣而设的预备内阁班子。它通常是由下议院中最大的反对党领袖物色下院中有影响的本党议员,按内阁形式组建而成。这种制度由英国的保守党于1907年首创,后为一些英联邦国家所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