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则趣闻,义乌预测了美国大选的结果,在选举的衍生物中,关于特朗普的数量多于希拉里。这表明了中国在世界的制造业中举足轻重的位置。不过近年来,中国正在逐步失去世界工厂的称号,制造业更多得是向东南亚等更不发达的国家转移。

专家指出,随着中国从低成本向中高收入国家过渡,亚洲可能会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第三次工业大转移。第一次大转移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初,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从日本转向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上世纪90年代发生了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第二次大转移。而中国经过20年的工业迅猛发展之后,世人将目睹第三次大转移浪潮。
据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达63.4%。家庭消费出现迅猛增长,增至4.5万亿美元。

失去世界工厂的称号未必是件坏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工资水平逐渐提高,社会福利也在提高,同时相对于发达国家产生的用人成本方面的优势也逐渐丧失。调查显示我们正在由制造者向消费者转型,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部分不可忽视。相应地,产业转型这种词语出现在媒体和报告中,经济增长点模式日新月异地变化,靠着科技振兴国家才是根本之计。我相信国家经济会越来越好。对于中国的称号未来会是什么,拭目以待。
一年来,“世界工厂”既是被人们提及次数相当多的词,也是一个引起广泛争议的词。首先,对什么叫世界工厂,以及不同定义下中国能不能称为世界工厂全无定论。持乐观态度的人列出中国一系列产品占全球产量的份额来证明,比如空调占1/4,彩电占1/4,冰箱占1/5等等。但这一简单的统计究竟有多大实际意义不得而知;持相反观点的人认为,我们现在充其量只能说是在某些产品上成为了“世界车间”,与“世界工厂”是两回事,盲目乐观会误导公众。
而与此同时,某些周边国家正有一股“中国威胁论”在迎合着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乐观论调,认为是中国人抢走了他们本国人的就业机会。倘若是狮子,夸耀自己强大并无不可;如果是羊,就得想想再说了。
人们并不注意“中国制造”与“世界工厂”之间区别何在。说实话,如果不是非要区别不可,二者也确实不好区别。不妨认为“世界工厂”多是跨国公司在全球安排其价值增值链环节的产物,而“中国制造”则是我们自身在国际竞争中战略地位的选择。

大凡在国外逛过街的人,看着林林总总的标明“中国制造”的商品,都不能不惊叹于“中国制造”的“威力”,但高兴之余也会有遗憾:毕竟“中国制造”的商品都是一些价格低廉,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小商品,间或有些更值得骄傲的东西,仔细一看,还是贴牌生产的。

从这意义上说,“中国制造”也远远不能等于“中国威胁”。跨国公司早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很久,“跨国公司”就是个流行词汇了。加入WTO令这个词汇出现频度大大增加。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的统计结果说,目前全球有跨国公司65000家,这些跨国公司拥有85万个国外子公司。跨国公司国外子公司创造了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1%以及全球出口额的1/3。

总结:对我们而言,跨国公司是国际化的使者,是我们加入世贸后需要更加重视并善待的对象。说善待,因为它们对中国经济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说重视,因为它们是中国企业学习、合作的对象,也是竞争对手。自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几年前作出决定,不再以行政命令扶持和发展大企业集团以来,从没有什么事像“对标”一样引起政府和大企业之间如此密切的联动。
美媒称,中国是世界工厂已成过去时,且正日益成为世界的消费者。忘掉以投资和出口为中心的旧增长模式吧。

中国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们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制造业就成为中国经济起步时所能选择的方式,因为我们缺资金、缺技术,不缺的只有劳动力优势。但是,这个“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已经让我们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而且一味依靠廉价劳动力优势也不可持续,近几年愈演愈烈的“用工荒”已经在发出预警。如果将“世界工厂”作为我们上百年矢志要实现的目标,中国的资源、环境恐难支撑。

中国目前是一个世界组装车间。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扮演的是“世界代工工厂”角色,只是挣着一点辛苦的代工费,把利润的大头留给外国的同时,还对本国的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也才有了“8亿条裤子才换来一架波音飞机”的感慨。根据郎咸平的观点,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加工制造仅仅是创造出产品价值的10%,而后六个环节则创造了90%的价值。

制造业是不能抛弃的,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欧美国家实体产业“空心化”。但中国企业不能只徘徊在产业链的最低端,生产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零部件,而应更多地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核心部件。我们无法全然抛弃“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但是如何跳出“世界工厂”的思维,却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应有之义。
个人认为,中国在一段时间里还是世界上最大的代工工厂的老大。不和那个发达国家比,(因为人工成本太高了)
我们可以和印度/越南比,第一,印度人随性,第二,他们的不可能像中国人那样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第三,供应链也不像我们这样发达。什么样的零部件都有(除了一些进口的)
前次,我国的港口发展很好,还有一些税收方面的优惠等,
所有有一些代工工厂在一段时间里是不会走的。虽然到了别的国家,人工成本低了,但相应的工作时间上缩短了,还有就是供应链不是那么好,还有就是有一些材料也需要进口,或者还要从中国进口,那还不如多拿一点钱放在人工上,差不多打个平手吧。
美媒称,中国是世界工厂已成过去时,且正日益成为世界的消费者。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达63.4%。家庭消费出现迅猛增长,增至4.5万亿美元。零售销售以年均10%的增长率稳步上升。中国消费者已越来越成熟,而且越来越富裕,其购买的产品也在不断升级。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原因是:中国的人口、国情决定了我们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
由过去的国情决定
中国能够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的制造业就成为中国经济起步时所能选择的方式,因为我们缺资金、缺技术,不缺的只有劳动力优势。中国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而发达国家的工人工资很高。就算发达国家把零部件运到中国组装完成,然后销往其他国家,也比本国组装的划算。

2. 世界组装车间
中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扮演的是“世界代工工厂”角色,只是挣着一点辛苦的代工费,把利润的大头留给外国的同时,还对本国的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任何行业的产业链,除了加工制造,还有六大环节,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
3. 消费低端商品
过去,中国人购买消费的主要是生活必需品,低端的大众商品,衣服和主食的消费份额所占比重大。发达国家环保力度很大,有些工厂达不到要求,所以都迁往发展中国家,所以中国为了发展,环境污染很严重。

总结:中国的消费性质出现了改变,即消费不再围绕着生活必需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