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于安徽太和县的一个偏僻乡村,他的中、小学朝代在战争的动荡中度过,其父是皖北一带有名的医生,其刻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李少白产生很大影响,使李少白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对他后来从事电影理论研究影响颇大。
1949年,李少白弃学从军,1950年被分配到重庆西南大区影片经理公司工作,那时公司除放映国产片和苏联片外,还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这样使李少白对影片有了比较广泛的接触,开始了对电影的学习和钻研,1951年底在《大公报》上发表《谈苏联影片<起死回生>》,从这时开始,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影评文章。
1954年李少白调到北京电影发行总公司宣传处工作,还参加公司的选片工作,这一时期他又撰写了大量关于《罗马11点钟》、《没有留下地址的信》、《马路天使》、《南海潮》等国内外影片的评论文章。1956年,他被《文艺报》聘请为电影方面的评论员,1957年他调到影协,1958年调到该会电影史研究室,参加了《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的编写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工作,1963年,我国第一部电影史终于问世了。此后,李少白着意于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的研究。1978年后,李少白发表大量理论文章及书籍。如《谈影片故事性》、《论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国电影历史及理论》,李少白一面从事中国电影史和电影艺术理论的研究,一面带电影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是我国唯一的电影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还参与了大量的关于电影的专题片的监制工作。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于安徽太和县的一个偏僻乡村,他的中、小学朝代在战争的动荡中度过,其父是皖北一带有名的医生,其刻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李少白产生很大影响,使李少白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对他后来从事电影理论研究影响颇大。
1949年,李少白弃学从军,1950年被分配到重庆西南大区影片经理公司工作,那时公司除放映国产片和苏联片外,还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这样使李少白对影片有了比较广泛的接触,开始了对电影的学习和钻研,1951年底在《大公报》上发表《谈苏联影片<起死回生>》,从这时开始,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影评文章。
1954年李少白调到北京电影发行总公司宣传处工作,还参加公司的选片工作,这一时期他又撰写了大量关于《罗马11点钟》、《没有留下地址的信》、《马路天使》、《南海潮》等国内外影片的评论文章。1956年,他被《文艺报》聘请为电影方面的评论员,1957年他调到影协,1958年调到该会电影史研究室,参加了《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的编写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工作,1963年,我国第一部电影史终于问世了。此后,李少白着意于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的研究。1978年后,李少白发表大量理论文章及书籍。如《谈影片故事性》、《论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国电影历史及理论》,李少白一面从事中国电影史和电影艺术理论的研究,一面带电影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是我国唯一的电影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还参与了大量的关于电影的专题片的监制工作。
人物生平:李少白,北京人,生于大连,原名李伦,唐太宗第47世孙,书画家,诗人,学者,中国水墨书法的代表人物,中国新水墨画派的创始人。七十年代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祖父李言,为老一辈革命家之一。其伯父李文杰为著名的考古学家
现任中国书道院院长、中国书道养生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创作基地副秘书长、、《首都网》CEO、北京华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
成就及荣誉:
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画展,其作品被多位国家领导人收藏。 著有《商略》、《硬书要决》等书。
李少白将水墨的精髓运用到书法当中,在中国书协展览部主任白煦等人力推的水墨书法的基础上,创作出大量水墨书法作品,尤其是水墨书法的榜书作品使水墨书法这一表现力最丰富的书法门类历时几百年的萌芽和发展终于走向成熟。
李少白将复合笔法运用到国画当中,创立了能精准控制色调的新水墨画派,推动中国写意画经过古典水墨时代、现代水墨时代进入第三个重要时期——新水墨时代。
另外,他对硬笔书法也很有研究。其独创的硬笔书法字体具有优美快速,适于横写及适应签字笔等常用的书写工具的特点。结合现代的培训体系,将成为继庞中华之后的流行全国的硬笔书法新的主流。
社会评价:
李少白擅长书法艺术理论的研究和探索,注重深入生活感悟人生,师古不泥,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行楷,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其境界、趣味、笔法,具有浓厚的书卷气。其草书作品静若处子,动如惊鸿,回峰转笔奔放自如,韵态之中蕴藏极致美感。隶书章法有序,线条丰润饱满且富有很强的韵律感,他多年来临池不缀,致力于继承和发展的完美结合,因面得到名家赞赏和好评。
李少白是个多才多艺的学者型的艺术家,他的特征首先在于博学,属于典型的博闻强记,由于其幼时受潘文海老先生的引导,一直对古文和国学怀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他后来熟读诸多古代的经史子集,重要经典如《道德经》《大学》《中庸》《孝经》《孙子兵法》《心经》等经皆能倒背如流,可以说他是当代艺术家中为数不多的受到了很好的国学教育的一个,其领悟力是惊人的,如古代的各大名贴,他基本都可以很快就能背下来写的和原贴所写的不相伯仲,其兼收并蓄的心态可以说大家之象已显。同时,他也表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在书画方面,他开创了水墨书法这一有着广阔前景的艺术门类。他对硬笔书法的创新和变革也是极富现实意义的,代表着当代硬笔书法发展的方向。李少白的双手笔法是其特色之一,但这不是为了炫耀自已的技巧,而是开辟了复合笔法的展新的表现效果,成为书画园地的又一奇葩,由此他开创了水墨书法、水墨国画、水墨油彩这三个重要的艺术领域。
李少白善丹青、工诗文、喜金石,在诗、书、画、印四个方面都很精通,很好的传承了古代文人画家的特征。其诗词清新隽永,其书法自然洒脱,其画热情奔放,其印精致古雅。
李少白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从其写的《商略》诗词等即能看出,同时他文笔很好,善于写评论文意,甚至一些知名的一线二线名家都有他写的评论。
李少白,1931年7月1日出生于安徽太和县的一个偏僻乡村,他的中、小学朝代在战争的动荡中度过,其父是皖北一带有名的医生,其刻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李少白产生很大影响,使李少白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对他后来从事电影理论研究影响颇大。
1949年,李少白弃学从军,1950年被分配到重庆西南大区影片经理公司工作,那时公司除放映国产片和苏联片外,还接收了大量美、英等影片,这样使李少白对影片有了比较广泛的接触,开始了对电影的学习和钻研,1951年底在《大公报》上发表《谈苏联影片<起死回生>》,从这时开始,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影评文章。
1954年李少白调到北京电影发行总公司宣传处工作,还参加公司的选片工作,这一时期他又撰写了大量关于《罗马11点钟》、《没有留下地址的信》、《马路天使》、《南海潮》等国内外影片的评论文章。1956年,他被《文艺报》聘请为电影方面的评论员,1957年他调到影协,1958年调到该会电影史研究室,参加了《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二卷)的编写工作,经过三年多的艰苦工作,1963年,我国第一部电影史终于问世了。此后,李少白着意于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的研究。1978年后,李少白发表大量理论文章及书籍。如《谈影片故事性》、《论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国电影历史及理论》,李少白一面从事中国电影史和电影艺术理论的研究,一面带电影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是我国唯一的电影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他还参与了大量的关于电影的专题片的监制工作。
上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