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首先,我们在P2P平台上,看到的各种标的,背后其实就是资产(也可以说是债权)。
通常可以分为两类:有抵押物的和无抵押物的。
怎么理解和区分有抵押物和无抵押物资产呢?
有抵押物的资产:比如我们常见的车贷资产、房贷资产、票据质押等;
无抵押物的资产:比如个人消费信贷、供应链金融(应收账款融资)、融资租赁(债权转让)等等。
不过,这两类的资产,有时候定义也并不是很清晰。
2、虽然,现在市面上的资产种类比较多,但是最主流的资产大致是这三类:车贷资产、房贷资产、信贷资产。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监管的原因,现在房贷资产的规模比起14、15年的时候,已经缩水了不少。
还有一个现象,我们会发现,每年过完年回来,几乎各个平台都是资产荒,买不到标。
而且今年资产荒的情况要比往年更严重,很多平台到4月份才开始慢慢恢复资产的正常水平。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网贷行业的严监管。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因为监管的限额要求,在单个平台上,个人借款上限20万,企业借款上限100万。
这个要求一出,大量P2P平台的资产瞬间变成违规资产。
不仅不能继续做,还要一步步清退不合规资产。
本来市面上优质的资产数量有限,但是争夺资产的P2P平台又那么多,平台缺资产就更正常了。
3、另外,尽管上半年是备案整改年,不少平台发的标的都已经符合限额要求,但不代表平台原来的存量资产就解决了。
违规存量资产的清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规模越大的平台需要的过程越漫长。
所以,自从P2P平台的大额标的被监管限制之后,企业贷款资产、大额房贷资产都受到明显挤压。
至于信贷资产,尤其是小额消费信贷,去年经历监管层对现金贷一刀切的强监管后,也有所下滑。
一方面是优质资产量减少了;另一方面,消费贷的逾期和坏账攀升让人担忧,特别是以信贷资产为支柱的龙头平台。
有些不怎么合规的平台,尽管逾期率很高,但是从来不披露真实的数据,还对外宣称是0逾期,谁信呢?
4、从对上面几类主流资产的现状分析来看,发现P2P行业尤其是资产端这一块的局限性还是挺大的。
尤其是监管力度的层层加码,进一步限制了P2P资产端的发展。
所以,为了保证投资人的资金安全,也为了让P2P更好的回归普惠金融本质,监管没少做工作。监管每进一步,平台就多受一分限制,投资人也多一分安全。
说白了,越往后,P2P平台的优质资产竞争更激烈,越来越不好做。并不是平台真的做不好,而是有些限制了他们不能做。
一个平台,若资产端融资需求总是大于资金端投资需求,那么就会失衡,也就是资金需求大于资金供给,就会造成资金荒,一个标的满标时间就会延长,就会抬高贷款利率。同理,若资产端融资需求总是小于资金端投资需求,那么平台也会失衡,也就是资金需求小于资金供给,就会造成资产荒,就会造成投资者的资金站岗,打压贷款利率,贷款利率就会走低。
